|
西淠河西淠河,古称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发源于鄂皖交界的三省垴,源流称黄氏河。西淠河从宋家河、乌鸡河汇合口起,直至响洪甸水库大坝,出库后,经驻驾湾、独山折向东南至两河口。响洪甸水库泄下西淠河。西淠河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1585平方公里。西淠河发现麻步川西淠河沿岸,最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经济作物就是当仁不让的麻。两岸遍地都是麻。讲到麻,那我们就从麻步川开始讲起吧。麻步川,古称湄水,也叫西河,即淠河的西源。源头宋家河入响洪甸水库,出水到两河口。响洪甸水库泻下西淠河,西淠河全长68公里,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西淠河。从地理意义上说,郦道元应是古老淠河的真正发现者。是他通过《水经注》,把黄河、长江、淮河、淠河等河流,从《汉书·地理志》枯燥的政区地理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第一次尝试将它们还原为一种鲜活流淌的生命存在。《水经注》的著作者——郦道元。皖西的后人应该感谢郦道元,是他用比较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华夏文明如何沿着淠水、史水等河流,从长江和淮河向皖西腹地渗透和推进的。在《水经注》里,我们最早读到了淠河流域的地理和人文史,甚至找到了上游的名川,即麻步川的最早信息。《水经注》记载,泄水自博安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麻步川是淠河著名渡口麻埠的前身,麻埠很形象地描述旧时麻埠四周数十里内,遍地种麻,路人穿行其中,有步步都是麻的感觉,因而,得名麻步,麻埠,或称麻步川。麻步川因麻而得名,也因麻而扬名。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麻的价值非常大。当先民从渔猎对象,就是从动物身上,把关注的兴趣转向采集对象,就是植物体上时,麻就被列为“百谷”之一,成为一种食物。后来的“九谷”、“八谷”、“六谷”、“五谷”,都包含麻。麻在中国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它的茎部的韧皮是古代重要的纺织材料,籽果在古代称为“苴”,一度是重要的食粮。《诗经·七月》有“九月叔苴……食我农夫”的诗句。从《诗经·七月》中“禾麻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麻作为谷物的地位,仅次于禾。禾就是粟,即小米;菽就是大豆。居于菽和麦之上。大麻植物。大麻籽随着麦作物农业的发展,麻在较早的时候就退出了谷物的行列。在“五谷”中,麻已可有可无。到“四谷”时,四谷指黍、稷、稻、麦,麻被麦代替。人类生存的衣食住行,麻占了衣食两样,可见,麻在古代是多么重要的物资。大麻纤维——麻丝。“麻步川”之麻,是什么麻呢?那肯定不是指谷物了,而是一种纤维作物了,作为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纺织材料了。今天,从鲜花岭到独山、石婆店、西河口、青山、石板冲、苏家埠、韩摆渡、陆集沿淠河两岸,那种步步皆是麻的感觉,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从麻中,发现了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麻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换商品,麻的交易是开启皖西文明的一扇窗口。麻步川的地理位置说西淠河,不能不说麻埠。麻埠也叫麻步川,麻埠的地理位置的凸现,在南北朝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北魏时,即公元386年——534年,麻埠为霍州边城郡治。旧时,麻埠南城楼上镌有“边城保障”四个大字。麻埠老街图片边城郡的设置情况是这样的,北魏和东魏曾四次设边城郡:第一次,霍州下辖边城郡,治设在麻步川,领史水县;第二次,在霍州下设西边城郡,领史水、宇楼(雩婁)、开化三县;第三次,在扬州,治设在寿春,下设边城郡,领期思、新息二县;第四次,在南郢州下设边城郡,领茹由县。设郡的原由是北朝重视麻埠一带军事地位。但此时这一带仍人迹稀少。南朝时期,南朝是四个朝代,即宋齐梁陈。南朝刘宋出于控制少数部族的考虑,在这一区域设置边城左郡,宋文帝时,曾“以豫部蛮民立茹由、乐安、光城、雩婁、史水、开化、边城七县”。刘宋后期,边城左郡改领雩婁、史水、开化、边城四县,但户数仅417户,人口2479人。梁武帝时,这一代太守基本由蛮酋担任。蛮酋即当时当地土著人首领。麻埠在经历明末战乱之后,逐渐衰落。清康熙时,麻埠只有杜姓和几户人家开过路边小店。清政府在麻埠设“招垦局”,奖励移民垦荒,外地人口逐渐迁入。清乾隆时,更多的移民从湖北、江西和其他各地迁来,垦荒开店。最早的是一位余姓开设的南、北广兴店。咸丰战乱年间,鄂、赣和皖南移民入境者激增,到麻埠经商的相继有春源钱庄、乔徳兴、徐广顺、沈隆昌、李庆昌、罗吉泰、彭三益等。他们多经营钱庄、盐业、布匹、杂货及南北货行等。麻埠出现湖北、江西、旌德、宁池等会绾。麻埠老街现为响洪甸水库淹没区,千年古镇沉睡在水底。再讲西淠河上的另一个津渡码头,那就是流波潼。流波潼地区原有两个小集,一个是陈高集,由于湖北英山陈姓和高姓两姓在明清之际最早来此定居而得名。另一个是刘婆集,因一位刘姓妇女在河边开设作坊而获名。清雍正五年七月,金寨青山、燕子河一带山洪暴发,西淠河上游的茅坪街和燕子河下游的苏口毁于洪水,一些居民迁往陈高集和刘婆集。后因战乱迭起,进山避难定居的人日益增长,原来相隔五百米的两个集市渐渐连为一体,成为流波。同治光绪时期,流波也曾设“招垦局”,招徕邻省客民移垦。随后,湖北、皖南、江西有大批商人、农户迁徙流波。移民中,湖北人约占半数,皖南及近江人约占百分三十,江西人占百分之十,皖北与河南人占百分之十。湖北人多操手工业及土特产品运销,江南与江西人多营京广杂货,近江的潜山、太湖人多从事水运。流波潼这时进入了鼎盛时期。流波潼古渡口遗址流波建有五大会庙,东岳庙为当地民众集资所建,帝主庙为湖北人所建、关帝庙为皖南人所建、大王庙为太湖人所建、万寿宫为江西人所建。各会庙都有公产,供会务之用。伴随着明清时期的一波波移民,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也随移民从淠河流域进入皖西地区,使原住民的耕种作物结构和食物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变,也使皖西腹地高深山区获得了真正的开发。地理大交流地理大交流时期,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四世纪,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跨过长城,进入华北和中原地区,他们告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生活,开始在汉人世居的粟麦,也包括稷,麦作物区定居。而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汉人则向南方稻作区移民。新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构成了参与交流者现实生活和思想上的强烈对比,扩大了先民们眼界,丰富了先民的经验和认识,从而也改变了历史。商贸的产生正是在这一大交流中,一大批商贸性质的津渡码头和商埠沿着淠河两岸鳞次栉比地接踵而出。到明清时,淠河沿岸知名津渡和商埠有流波潼、麻埠、五溪河即今舞旗河、佛子岭、黑石渡、霍山城关衡山镇、下埠口即今下符桥、两河口即今西河口、苏家渡即今苏家埠、韩摆渡、平桥渡、六安城西门盘龙渡、木厂、马头集、隐贤集、迎河集、正阳关。宋元明朝以后,经由淠河等水系入淮河,与江浙等长江下游地区的联系更频繁。淠河大航运时代到来,为淠河的津渡、码头、商埠带来了千年梦。请看下篇:六安淠河的航运时代。 |
|